寇准贬死岭南的下场,寇准客死异乡是否冤枉?


寇准贬死岭南的下场,寇准客死异乡是否冤枉?

文章插图
寇准
寇准乃北宋名相,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,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,敢于犯顔直谏,不畏强权,为世人敬仰 。然后最终却没落得好下场,到底原因为何呢?
晚景凄凉寇准耿直甚至自以为是的性格始终是他仕途多坎坷的原因 。寇准为相,往往“用人不以次”,这令同僚颇为不悦 。尤其是当他因澶渊之功而被加官以后,朝官更是多有嫉妒他之人 。不久,在王钦若的挑拨之下,宋真宗又免去了寇准的相位,并将其外放 。直到王钦若等小人被免官后,寇准才在宰相王旦的建议下,重新回朝任职,此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、吏部尚书、同平章事、景灵宫使、尚书右仆射、集贤殿大学士等要职 。
天禧三年(1019年),宋真宗因风疾无法理政,刘皇后趁机把持朝廷大权 。寇准秘密与真宗交谈,建议由皇太子摄理国政,并“择方正大臣为羽翼” 。真宗表示赞许 。但二人计划遭到泄漏,在刘皇后、丁谓等人的操控下,寇准被罢免相职,并被授予虚职太子太傅,封莱国公 。之后在丁谓的挑拨下,朝廷将寇准一贬再贬,寇准最后竟然在年过花甲之后客死异乡 。
可以说,是丁谓的不断打击与排挤,才最终导致了寇准的悲惨下场 。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当初丁谓高升,乃是源于寇准的举荐 。一开始,寇准没有认清丁谓的丑恶嘴脸与落井下石的奸臣作风,还曾在宰相李沆面前夸赞丁谓 。李沆是什么人啊?他素以“先识之远”而被人颂扬为“真圣人”、“圣相”,看人别说一般,从来都不会错 。对于寇准的举荐,李沆不以为然 。寇准纳闷,请李丞相指点 。李沆说:“顾其为人,可使之在人上乎?”寇准反问道:“如谓者,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?”两人的对话,翻译过来就是说:李沆认为丁某人为人有问题,对于这种小人,不能予以提拔重用;寇准则认为像丁谓这样有才能的人,怎能一直压抑其才,金子终会发光的!显然正直的寇准对丁谓做了错误的判断与估计 。最后李沆笑着对寇准说:“他日后悔,当思吾言也 。”
得势后的丁谓只知巴结主子,从而获得宠信,他不但在真宗崇道中表现活跃,而且还总找机会谄媚上司寇准 。一次,两人一起在朝房用饭,寇准不小心将几粒米粘在了自己的胡须上 。丁谓见状,立马上去为寇准拂去,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寇丞相的胡须“好好漂亮” 。自此以后,“溜须”就成了巴结上司的专用词 。直到寇准被丁谓所贬,他才“始伏沆言”,然为时已晚 。
寇准一生,因刚直不阿而发迹,并逐渐受到重用,这是他的性格在清明之世给他所带来的幸运与荣耀;然而,不听尊长良言,执意与同僚争辩,自以为是地任选官员,也使他遭遇了巨大的政治灾难,并因此而导致仕途曲折,多次罢相,最后又客死他乡,这又是令后世为其扼腕叹息之处 。
因自信而获得重用,后因自以为是而遭到贬斥,这是对寇准为官生涯的最完整概括 。
客死异乡是否冤枉【寇准贬死岭南的下场,寇准客死异乡是否冤枉?】大家知道,北宋澶渊之盟前后,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,力挽狂澜,坚持真宗亲征,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,最后签订城下之盟 。百年后就有宋人说:“当年若无寇准,天下已分南北矣!”如此一位功臣,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 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悲惨的结局?寇准自己的行为应承担多少责任?宋真宗、刘皇后及王钦若、丁谓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?
太宗朝,寇准已为参知政事(副相) 。一天,上朝奏事,寇准所言与太宗之意不合,太宗一怒而起,准备退朝回宫,寇准却上前牵住御衣,要皇帝冷静坐下,继续议事 。过后太宗细细回味其过程,不觉大加赞赏:“朕得寇准,犹李世民(唐太宗)之得魏征啊!”
真宗即位后的第七年,即景德元年(1004),寇准拜相执政 。适逢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下侵边,来势汹汹,直逼澶州(今河南濮阳)城下,举朝惊恐,主守主战,纷纷不决 。寇准力排众议,坚决主战 。某天早朝,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请皇上驾幸金陵(今江苏南京)暂避,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皇上避难成都 。真宗征询寇准意见,寇准厉声回道:“若采用此二策,则人心崩溃,敌骑深入,天下还能保吗?何人为陛下画此策,臣请先斩此人祭旗,然后挥师北伐 。”王钦若在一边听得面红耳赤,低头不敢作声 。寇准又提名王钦若出判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),去守前线重镇,王钦若没法推辞,只得上路,心中却记下这笔账 。

推荐阅读